双膦酸盐类药物应用指南
标签:医学科普

骨质疏松症是指因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低骨量为特征,并导致骨质的脆性增加,进而导致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的一种骨骼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前者又可分为老年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两类。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线抗骨质疏松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增高骨密度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但此类药物在抑制骨吸收的同时也会抑制骨形成,由此可见,其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论证。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有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非药物防治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运动疗法、改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等。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药物有:抗骨吸收(双磷酸盐、降钙素及雌激素等)、促骨形成(甲状旁腺素)、双重作用机制(锶盐)以及传统中药等,其中双磷酸盐类药物以其临床疗效肯定、应用方便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

双磷酸盐也可能导致非典型性骨折,Odvina首先报道长期服用阿伦膦酸钠的患者存在无明显外伤诱因下,可出现自发性股骨干骨折,且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此后也有学者报道其双磷酸盐类药物导致非典型性骨折发生率仅0.11%。其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常见双膦酸盐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按研究先后及药效学一般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为不含氮的双膦酸盐,代表药物为依替膦酸钠、氯屈膦酸钠等,临床最早应用的是依替膦酸钠,由于该药长期应用会导致骨软化等并发症, 目前应用很少;第二代双膦酸盐则是在侧链中引入氨基,成为氨基双磷酸盐,其抗抑制骨吸收的能力明显增强,代表药物有帕米膦酸盐和阿仑膦酸盐;第三代双膦酸盐R2取代基中具有杂环,称为异环型含氮双膦酸盐,抗骨吸收的作用更强,临床应用更方便,代表药物有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奥帕膦酸钠、米诺膦酸盐、因卡膦酸盐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列举如下:

1依替膦酸钠(邦得膦) 是首个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第一代双膦酸盐的代表。临床研究表明口服应用该药20mg/( kg/d) ,连续给药6个月,停药6个月,可持续、显著地减少骨吸收,增加钙平衡,使60%患者缓解疼痛,碱性磷酸酶值降低。有研究证明依替膦酸钠间歇循环疗法治疗骨质疏松使脊柱骨密度和髋部骨密度值增加,增加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但依替膦酸钠长期连续应用后会引起骨矿化不良,反而增加脆性骨折的风险,临床研究中也发现应用依替膦酸钠1~2年后,骨量不再有进展,少数患者有高膦酸盐血症和骨软化,进而导致肾功能损害。目前,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2帕米膦酸钠(阿可达、雅利达、博宁)抗骨吸收强度比依替膦酸盐强1